PMDA 审计中的指出事项-原料的入场接收时确认标签的重要性

Date

2025年10月9日

Author

xiaoli lang

Category
Tag

内容

GMP省令(医药品品及医药部外品-居于医药品和化妆品之间的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标准,在厚生劳动省令第 179 号)第十条第五项明确要求:“应对每一批原料确认其合规性,并就确认结果建立记录。”

此处的 “合规确认” 并非简单的勾选核对工作,而是从根本上为保障产品质量的遵守行为。在实际操作规程中,同样规定原料接收时需确认容器标签上的生产厂家名称,并规定留存相关记录。


某生产工厂在接收原料 A 时,被发现存在如下问题:

容器所贴标签上未记载生产厂家名称。然而,在接收记录中却记录为 “已确认标签上的厂家名字”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际情况是,负责人员仅通过查看检验报告确认了生产厂家名称。也就是说,“确认方式” 与 “记录内容” 并不一致。这种看似微小的不一致,却可能引发重大的质量风险。


若在原料接收时疏于标签确认,将产生以下风险:

无法发现原料混淆:接收时不确认标签,即便使用了错误原料也难以察觉。

对产品质量产生重大影响:若使用错误原料,可能导致产品的有效性或安全性受损。

事实上近年来已发生因原料混淆,导致助眠药中混入抗真菌药,最终造成患者死亡的案例。此类事故若在 “接收时落实一项确认工作”,或许就能避免。


从原料接收到生产过程,存在多个确认环节:

・接收仓库的确认

・生产部门的再次确认

・投料时的双人核对

但即便建立了这些机制,若在最初环节就混入不合规原料,后续机制也将失去意义。也就是说若 “标签内容本身” 存在错误,后续环节即便反复确认,也会基于错误信息推进工作。


・是否按照规程开展确认并记录?

 若未按规程执行,需进行原因分析、制定改进措施并开展影响评估。

・操作人员是否理解 “为何需进行确认”?

 需要通过教育渗透不光是单单的常规例行工作,而是为了防范质量风险的思想。

・遵守规程的意识(合规性)是否在整个职场扎根?

 重要的是营造 “守护质量的文化”,而非仅流于形式的确认。


原料接收确认看似是生产流程最初的一个简单步骤。但它却是质量保证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在此环节出现的失误,后续环节无法挽回。

“只要看检验报告就够了”“太忙了,没时间看标签”

这种疏忽大意,往往会引发重大质量事故。您所执行的那 **“一项确认”**正是守护质量、保障患者安全的基石。请再次梳理现场的接收确认规程,切实落实GMP的基本要求。


独立行政法人 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(PMDA) 药品质量管理部《GMP 指出案例快报(ORANGE Letter)第 1 期,2022 年 4 月》


© Copyright 2025 - Pharma Planning Co.,Ltd.

上部へスクロール